2019我的自出版小總結

Orange Fruit
獨立作者加速器
3 min readJan 2, 2020

--

關於我的銷量和Medium閱讀量一些觀察

2017–2019

我從2017年初推出第一本書,截至2019年一共自出版四本書。都是冷門題材,在加上沒有行銷資源的情況下,本來就沒有「暢銷」這種不切實際的念頭。

最初的想法只是:一償夙願,不要賠本,尋覓知音。沒想到一路慢步走來,日積月累不知不覺擠出台幣六位數字。

除了第一本書很幸運地在Amazon CreateSpace結束營業前出版紙本書,其他都是以電子書為主力。

第一本書出版最久,單價較高,紙電銷售累積金額最多。《自出版0元創業》則是數量取勝。

我主要採用的電子書通路包括:Readmoo、Google Play、Kobo、Pubu。這個順序也代表著收益的排序。Readmoo超過其他三家總合,這種分佈比率其實讓我有點「擔心」。不過影響通路表現的原因很複雜,我的個案並不能作為通例,提醒大家還是要儘量嘗試不同平台。

對Google Play和Kobo的觀察

Kobo在2018年推出多檔優惠活動,我常能感受到自己的銷售連帶受惠。但在2019年改變策略之後,我的銷售推力便明顯減弱。

Google Play卻是相反地比前一年成長。我猜想是因為它採用個別化購書折扣,近身接觸Google一般用戶。隨著電子書市場普及,越來越多人願意透過首次優惠嘗試Google Play書市。

當初我選擇Kobo和Google Play是為了海外華人讀者。並非Readmoo和Pubu沒有海外讀者,只是無法從他們的報表得知。Kobo和Google Play可以提供地區來源。

2018年之前,我在Kobo和Google Play的海外讀者數量相同。到了2019年,Kobo只有一位香港讀者。

2019年,Google Play海外讀者大幅增長,竟佔了全年30%,其中七成來自香港。當然這個情況以《自出版0元創業》最為明顯。要探究原因就得說到Medium。

Medium的經驗談

沒有行銷資源,我只在原有經營多年的電影部落格說明作品。自出版則是我在Medium書寫的主題。

我從2017年8月起發表,初期題目太大,大家對於電子書產業或是自出版產業並沒有太大的共鳴,直到「讀者購買電子書,到底買下什麼?」一文逐漸摸索出方向,開始累積閱讀量,也助於增加自然搜尋的讀者。

我不是直接把書中內容搬遷過來,而是讀者認同我的經歷、我的理解,或許就有興趣買書進一步了解完整細節。

我沒有加入付費牆,Medium更改收益分配方式對我沒有直接影響。但是近期文章推薦演算法似乎不如以前順暢。幸好過去有些文章累積相當閱讀量,仍能發揮招牌般的吸引力。

這個效力是我在2019年停筆四個月特別感受到的。

因為處理家中變故,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發表文章。然而這四個月總閱讀量仍高於之前四個月總合。新增追蹤人數也穩定成長。最重要的是電子書銷售也維持動能,沒有大起大落。

我一直不喜歡「被動收入」一詞,容易誤導什麼事都不必做。如果沒有先前的努力奠下足夠基礎,根本沒有停下腳步暫歇的奢侈。

Next

這份微小的自出版事業接下來還能做什麼?
2020要準備另一本新書
繼續更新《自出版0元創業》

⋯⋯
另外,我在9月初完成一項跨界挑戰,申請成為一個社區大學講師,2020年就能透過實際教學相長繼續豐富自出版的歷程。

關於社區大學,那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

--

--

關注內容新通路與新科技,自出版《拉子時代》、《自出版0元創業》、《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》、《同性婚姻全球大數據》。歷任金融、網路、零售、環保產業。影視部落客是興趣。在Medium希望普及自出版知識,讓更多獨立作者取得自助人助的資源。orange@indie-authors.com